当前位置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华体会网站国米赞助方:损中利美!这个千亿级的国民企业其实暗地里早已被美国掌控

来源:华体会网站国米赞助方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03 08:30:16

华体会官网登录:

  双汇,曾经是中国家庭餐桌上最常见的品牌之一,是中国肉类行业的佼佼者。它不仅是国内肉类制品的领导者,还以其广告语“开创中国肉类品牌”深深植根于消费者心中。然而,这个曾经的“国民品牌”如今却经历了剧变,深陷外资控股、家族内斗和资本运作的漩涡,形象不再如昔日般光鲜亮丽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双汇从巅峰走向了这样的困境?

  回顾双汇的辉煌历史,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品牌之一,早在上世纪90年代,双汇便开始占领中国市场,逐步成为家家户户厨房中的常见食品。每一个走进超市的消费者几乎都能看到“双汇火腿肠”和“双汇腊肠”的身影,它们早已成为每个家庭餐桌上必备的食物。而伴随品牌形象传播的广告语“开创中国肉类品牌”也成为了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口号。然而,这样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,却在近年来深陷困境,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。

  2013年,双汇做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决定——以7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。这一举措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美国市场的资源,带动双汇拓展全球业务,减少相关成本并逐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然而,事与愿违,这次收购不仅没有带来预期中的盈利,反而埋下了家庭内斗的导火索。万隆的长子万洪建,一直被视为双汇的接班人,却坚决反对父亲的全球化战略,认为双汇应专注于中国市场,而非盲目追求海外扩张。这种父子之间的严重分歧,最终演变成了内斗,深刻影响了企业的未来。

  万隆,一直以其精明能干、果敢决策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。1990年,万洪建郑重进入双汇,逐步从基层做起,成为公司的重要骨干,并一度被看作是万隆的接班人。然而,跟着时间的推移,父子之间的意见逐渐对立,矛盾逐渐加剧,直到2013年,万隆作出了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决定。万洪建认为这一收购不仅没有为双汇带来预期的利益,反而可能让双汇失去控制权,因为他认为美国市场已趋于饱和,双汇真正的市场应在中国,而非远在海外。随着收购计划的深入,父子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,最后导致了无法弥合的裂痕。

  在2021年,万洪建与万隆的冲突再次升级。这一次,冲突的导火索是公司行政总裁的人选问题。万洪建一直被认为是接班人的合适人选,但万隆却将这一重要职务交给了自己信任的亲信郭丽军。得知这一决定后,万洪建愤怒至极,甚至情绪失控,撞向办公室的玻璃墙,鲜血直流。这一事件成为了双汇家族内斗的标志性瞬间,揭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激烈。

  万洪建在被开除后,撰写了一篇长文《我眼中的父亲和万隆》,公开指责父亲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当行为。他揭露了万隆与鼎晖公司私下交易股份,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巨额利益,还指出万隆在公司经营中的偷税漏税行为。这篇文章让人们对双汇的治理和万隆的商业手段产生了深刻质疑。

  实际上,双汇的资本结构和控制权早在2006年便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在那次国企改革中,漯河市国资委将双汇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外资。高盛、鼎晖等国际资本利用复杂的资本操作,通过贷款抵押等手段,逐渐控制了双汇的发展趋势。虽然这些操作在表面上合规合法,但实质上却让双汇逐步失去了对国内市场的掌控。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,双汇的股权结构变得错综复杂,最终,双汇的控制权在万隆与外资的合作下落入了美国资本的掌控。

  尽管表面上双汇依旧宣称自己是中国公司,但在长期资金市场的操作下,它实际上早已成为外资控股的企业。万洪建对这一切深感愤怒,他认为,父亲万隆的这些资本操作让双汇丧失了其最初的家族企业性质,成为了外资资本的傀儡。他在公开信中直言,双汇曾是家族企业,但最终却沦为外资的工具,家族利益被长期资金市场的操作所吞噬。

  双汇曾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力和市场占有率,一度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的领导者。然而,随着家族内斗的加剧和外资资本的介入,双汇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即便在万洪建的接管下,双汇依然面临着恢复消费者信任的巨大挑战。双汇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们的深刻警示——家族经营与资本运作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,一旦两者发生冲突,企业的未来将陷入巨大的风险。